电商平台模式其实是很低端很初级的模式,却也很符合“中国国情”。
零售的世界里唯一追求的就是效率,除非是极端高端的奢侈品电商,比如卖爱马仕的包,毛利率高到98%,效率不效率无所谓。
效率来自于规模、经营持续性。但平台模式很多人在卖,在接待海量用户。不管如何去规范,哪怕对平台上所有商家都进行军队化管理,集中培训三天三夜,商家对商品品质、服务的理解也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用户今天碰到张三,享受五星级的待遇,明天再找到李四,服务标准又是另外一套。这种高高低低的服务质量,平台很难产生持续性的购物体验。
所以,反观现代零售走到今天,发明了很有趣的词汇——连锁业态。背后就是经营标准化,促使顾客的期待值被固化,最终让单位经营成本降低。
为什么说平台特别适合中国国情?除了针对电商的税收漏洞之外,平台把很多经营成本社会化,这是买卖模式无法比拟的。
买卖模式下,采购非常专业,是核心竞争力,一万双鞋卖不掉,或者买了一双假鞋,电商必须自己承担。但平台模式做生态圈,让所有人来卖鞋,一百个卖鞋的,五六十个卖家都是亏损的。作为平台提供方,会觉得无所谓,因为平台的财务报表很好看。但卖家亏损的成本被社会化。同样,如果有假货,这个损失也是被社会化的。
为什么被社会化,因为这个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所以每年有20%-30%的人就牺牲掉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不等于这个平台是高效、合乎商业逻辑的。
所以,从长远来看,不认为平台可以持续主导社会零售业态。
回归当时淘宝提出做淘宝商城,做B2C平台,门槛高就高在对卖家资质的筛选:第一,注册企业型公司;第二,必须有品牌授权,或者优质的自有品牌。
为什么设门槛?不是为我个人,这是为消费者设置的。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识别机制。如果你手里有10台全新iPhone手机,拿到燕莎去卖,一定被拒之门外。为什么?燕莎一定会关心你这10台手机从哪里来的。但如果你跑到中关村去卖完全没有问题,没有任何门槛。
所以,天猫(淘宝商城)门槛上一定要高过淘宝。相对而言,假货、水货会被拦截。
但需要明晰的是,这也只是相对性。从业态来讲,平台模式比自营来说,是相对滞后的。平台模式下很难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买卖模式是靠销售成本压缩来提高收益,平台只能靠更多的卖家竞争来产生销售最大化。这里面很多竞争是无序的,30%都阵亡牺牲掉,或者为了压缩成本,开始偷工减料,这部分成本是社会去承担的,无法回避的。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零售百货业态都是买卖模式,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百货公司都是商业地产模式(二房东),圈地、有用户,就可以赚钱。至于说谁买谁卖,有没有水货、假货,售后如何,不是现在这个业态主要处理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