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交通资讯 >> 第三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论坛综述

第三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论坛综述

2018-01-22 16:55:00 来源:行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浏览:
曾经回响在丝绸之路上的戈壁驼铃,正被万米高空的闪亮银翼替代。在1月18日举行的第三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航空产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探讨空中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未来。嘉宾观点不时碰撞,精言妙语引发现场阵阵掌声,一簇簇智慧火花开启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也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智慧桥梁。

  合力建设互联互通空中桥梁

  古代丝绸之路靠骆驼和马,现代丝绸之路靠海运,新的丝绸之路靠中欧班列,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本届论坛独家承办方龙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图向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愿景:随着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设,未来,内陆城市将享受到沿海地区一样的通达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空中丝路将给予国内外的中小城市平等的互联互通的机会。到时候,可能距离田间地头15公里外的机场就有一架飞机,它可能是共享的、可能是分时租赁的,这将改变百姓的出行方式,也能更快地把山货野味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餐桌上。

  空中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空中桥梁”,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空中丝路的覆盖面、持续性,可以与其他交通产业互为补充。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用“如虎添翼”来形容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设——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丝路的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说我们现在主要依靠陆上和海上来推动互联互通,那么将来空中丝绸之路必然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选择。” 龙永图说。

  在现有国内外主要城市通航的基础上,该怎么建设这座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空中桥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辟航线,有效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全球联通、航空先行”……现场观点百花齐放。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与会专家的共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李军认为,不论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发展,还是更深层次提升服务质量,都需强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我国民航处在快速成长期,应持续不断地加强机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关的西安、乌鲁木齐、昆明机场和其他沿线大型机场,应重点强化枢纽功能。干线、支线和通用航空机场设施应完善适用。龙永图也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机场在机场服务、管理等方面要达到枢纽机场的水平,这有助于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设加速推进。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提出,鼓励在交通网络构型和组织形态上进行尝试和创新,考虑将高速公路的路网建设与中低空飞行的通航机场网络相结合,把公路物流与航空物流,以及无人机末端的送货箱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把原来受技术条件限制,只能在陆路或者海上布局的交通线路逐步地向空中拓延。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关注到有效发展通用航空在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近两年,各地对通用航空更加重视,但是,这两年通用航空仍然是喊得多、飞得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制约产业的资源环境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李军认为,通用航空虽然应用范围很广,但在目前国情下,需求究竟在哪里,主要增长点是什么,需要深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真正见到实效。

  高宏图带来了通用航空发展的龙浩案例。近两年,依托枢纽机场口岸功能,龙浩实现了“1+8+N”机场网络与“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交通融合。其中,客运发展规划主要是以干线加支线加通航短途客运,打造旅客当日达“县县通”的航空客运体系;货运发展规划,主要是以腹仓货运及全货机货运+通航短途货运+无人机货运,打造货运次日达“县县通”的航空货运体系;航空港经济区规划,依托现有规划跑道,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积极引进快递、电商企业,申报航空口岸及空港自贸区,搭建航空货运平台,建设分拨中心与卡车物流园,通过与城陵矶港、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连接,推动航空货运枢纽向综合货运枢纽转变。

  在本届论坛上启动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规划课题,也将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贡献解题良策。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龙浩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松浩向记者介绍了课题涉及的“解题要点”:“简单说,就是提出空中丝绸之路初步规划与发展方案构想,利用全面、系统、科学的描述分析,为政府决策空中丝绸之路规划与发展提供合理、可行的参考与指导支撑,为企业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进行项目定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建议。”

  航空产业国际化落地生花

  一张机票提速内陆城市国际化

  从前,漂洋过海动辄一年半载;如今,一张机票便可带你直抵大洋彼岸。航空为百姓搭建起一条快速通道,让世界近在眼前。与陆路交通方式相比,航空具有很强的国际化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会给所在地的国际化进程带来更加肥沃的土壤。

  相对沿海城市而言,内陆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缺乏优势区位的支持,如何在自身已有条件下,寻求与国际接轨的突破口?论坛上,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分享了作为内陆大省,借助航空业实现国际化的郑州经验。“我们发现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内陆交通体系的发达,如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在国际化竞争中并不突出。没有发达的航空业,把路网修得再发达,依然和世界有很远的距离。要想使城市的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融入全球化,要想融入全球化,就必须有发达的航空业。”张大卫说,河南下决心,确定了民航优先发展的战略。2017年,郑州至卢森堡的空中丝路货运量突破14万吨,且每年增长幅度在40%以上,以郑州为中心的亚太集疏分拨基地的地位日益稳固。

  郑州的经验也反映了当今航空业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发展民航业对推动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生产、制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民航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与文化的国际化。

  国际化路径前程可期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飞速发展,2016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962.5亿吨公里,运输规模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民航运输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航空产业除了运输业还包括制造业等,在国际化进程中,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说:“目前,我国民航在运输业脚步较快,但民航制造业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C919虽已成功试飞,但仍处于试航取证阶段。我认为,接下来发展国内大型飞机制造厂,会有助于航空制造业的进步。只有补齐了制造这块短板,我国航空产业国际化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秘书长李小梅指出,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大型航空枢纽机场中,地面资源保障能力尚不能与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步。一个国家应该有多少个枢纽机场,这些枢纽机场如何互动、协同,且这些枢纽机场的效率如何,都会影响到航空产业走出去的步伐。“要想使航空产业的国际化落地,打造好枢纽机场是第一步。以香港为例,目前,旅客在香港机场转机大概只需要50分钟就能完成人和行李的周转,这就是一个高效率的枢纽机场。”国泰港龙航空公司总裁丘应栎说,“人才培训的国际化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国家都把人才送到英国、澳大利亚去培训。当我国的技术培训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时,人才引进也会更加顺畅,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除此之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课题组长孟晓苏从融资的角度为民航产业国际化献策。他认为航空是一个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投资,要想使航空产业国际化落地,在融资方面也要用国际化的思维,采取国际化的手段。“通过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化来增强政府再投资能力,或许值得一试。” 孟晓苏说。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很多家庭都选择送孩子到国外去留学,这是家庭的国际化。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国际化的问题,航空产业的国际化该如何下手?”龙浩集团首席战略师李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生动地描述了航空产业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并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构想。他也十分认可航空产业的国际化首先是航空人才的国际化,只有包括地面服务人员、乘务人员、技术人员等在内的航空从业人员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的国际化。此外,他认为资本、标准、法规规范、生产分包、技术指标和服务都需要实现国际化。“飞机的生产是几个国家进行一次全球化分工,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服务本国,最好能实现服务全球。”李强说。

  发展航空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百姓能够更加高效地出行。在陆网日趋成熟的情况下,航空业潜力巨大,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产业国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国际化落地,并且达到高水平,我们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军民融合让空中丝路更顺畅

  航空产业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涉及机场建设和运营管理、飞机制造、航空管制等多个专业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开发。这既是我国航空产业目前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本届论坛上,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也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专家们认为,军民融合是个大课题,航空是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讨论这个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李军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空域融合的需求十分紧迫,机场融合也至关重要。“军航民航同在一个蓝天上飞行,应该实现空域的共管共享。” 李军说,在现阶段,空域资源不足已成为民航发展的瓶颈,是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是民航发展需要与空域供给不平衡、各空域用户的飞行量与空域配置不平衡,空域开发利用不充分、军民融合不充分。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国家统管、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空域资源,促进航空事业安全快速发展。

  在机场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在用的民航运输机场中,军民合用机场占近30%,军民航分属的机场很多也是互相提供备份的。实现军民机场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促进民航发展和国防建设,还能够节省土地资源和建设投资。可喜的是,《关于加强空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工作的管理意见》和《空军民航军民合用机场运行保障暂行规定》已先后颁布,双方坚持共同建设和管理,以更好地使用军民合用机场,让融合走在了前面。

  “在这方面,也应加强统筹规划。民航机场建设更好地贯彻国防要求,坚持寓军于民。民航近年来新建了不少支线机场,可以更多提供给部队进行飞行训练,应为此增加某些设施,提供良好保障。”李军说。

  李军还提到了人才融合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民航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快速发展中需要补充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民航和部队的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等人才所学基础知识相近,具有一定的专业通用性。部队更加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民航单位则可以更多地接收部队退役人才。军地院校和在职培训机构应该更好地开展合作。人才资源十分宝贵,据了解,龙浩集团的机场建设板块就较多引进了空军转业的技术干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则以职业军人的视角,分析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历史上 “一带一路”的开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证明,而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引进外资、技术、人才,通过“一带一路”,我国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也走出去,这也是国力发展的一个体现。军民融合和“一带一路”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在戴旭看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也需要军民融合的支撑,两方面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也应是全面、系统、综合、长期的。他说:“有军民融合战略的支撑,空中丝绸之路才能铺展得更顺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指南 - 网上投诉